第(3/3)页 刘升也暗笑:钱牧斋,不愧是你,总能找到拍我马屁的点。 笑归笑,刘升不得不承认,钱谦益这个马屁拍得有那么点舒服。 他随即看向李长文,“总参政以为如何?” “此举可行。”李长文虽然不喜钱谦益逢迎、奉承刘升,但并不认为刘升对这头场可靠的内容有什么不妥。 事实上,他当年就对背诵《四书五经大全》苦恼得很。 尤其是朱子集义、朱子集传等,简直要背吐了。 关键是这些内容就科举考试时有用,日后做官、做事等,几乎用不到。 刘升又问:“大明乡试第二场考什么?” “考‘论’、‘判’及内科。”钱谦益先简短地回答,随即解释道:“一般要求写论一道,内容在三百字以上。再写‘判语’五条。然后在内科的诏、诰、表中任选一道来写。” “何为论、判?” 内科的诏、诰、表刘升是有点明白的——诏、诰都是正式圣旨的一种格式,他甚至已经享用过。 诏开头一般用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”;诰的开头则一般用“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”。 他之前对功臣进行封官、封爵,用的便大多是诏;而让钱谦益所写的《讨明檄》,其实就类似一种诰。 但论与判他却不甚了解。 钱谦益道:“论基本是从孝经及儒家经典中出题,其实就是对头一场考试内容的扩展,一般要求写得更有深度。 至于判,则是从地方衙门的行政与司法文牍中选取一些疑难案例,让考生评判分析。 主要考的是士子对国家律令、政务及案件审判的流程是否熟悉,且必须按照既定的公文格式书写。” 刘升听了眼睛一亮,心道:这不类似后世公务员考试吗? 看来古今考试根本性的东西其实没太大变化啊。 倒也难怪,毕竟明清距离他穿越前的年代也只不过三四百年而已,相距其实并不算太遥远。 他想了想,道:“既然头场已经考了四书五经,这第二场再考未免重复。不如在第二场把论去掉,多考几道判,几位以为如何?” 第二更。 晚安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