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,显然稳妥点好,不至于因此产生没必要的社会动荡。 他于是道:“如此说来,今秋是必定要在各省开启乡试的。既要不同于大明乡试,首先可在考试时间上做出改变。大明乡试一般在哪几日?” 最后一句是问钱谦益的。 钱谦益作为曾经的大明科举探花郎,对大明科举制度自然一清二楚。 他恭声道,“回禀陛下,大明乡试一般有三场,分别定在八月初九、八月十二、八月十五。” 刘升道:“今日已是七月十八,若按旧有时间确实有些赶了,不方便筹备。不如便将时间延后至八月二十一、八月二十四、八月二十七这三天。 牧斋先生,有一月时间,可够礼部筹备各省乡试事宜?” 钱谦益不愿扫了刘升的兴,一咬牙道,“应该足够。” 旁边王铎却是个谨慎的人,怕完不成任务担责任,便补充道:“陛下,礼部需要多少时间筹备此事,还需看乡试如何改革。若改革太多,所需筹备时间怕是得更久些。” 由此看来,王铎这个礼部左侍郎也不是完全无用,偶尔还是能对钱谦益的言行进行查缺补漏的。 听此,刘升便问:“以前乡试主要考哪些内容,如何考?” 钱谦益道:“乡试第一场主要考四书五经之义理,即考生对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。 <div class="contentadv"> 这一场考试答案都是固定的,因为《四书》(论语、大学、中庸、孟子)必须用朱子集注作答。 五经中的《易经》需用程传和朱子本义,《尚书》需用蔡氏及古疏注,《诗经》须用朱子集传,《春秋》用左氏、公羊、谷梁三传及胡安国、张洽传,《礼记》则用古疏注。” 王铎又见缝插针地补充道:“明永乐时曾颁布《四书五经大全》,为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,亦是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出处。” 刘升听完直皱眉,他算是明白为何到了明清时期,儒学几乎完全沦为程朱理学了。 因为这头一场的科举考试中,二程及朱熹注疏所占比例太大了,尤其是朱熹的。 刘升不禁暗自腹诽:莫非这当初朱元璋、朱棣就因为朱熹与他们同姓,甚至被谣传为他们的祖先,所以才多用朱熹的注疏来当科举标准答案? 事实如何,刘升不清楚,但他是不喜欢这种情况的。 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好不好,他不清楚。 但他清楚一点,不该让一家之言在科举答案中占比例太重。 他想了想,道:“这头场中朱熹注疏的占比太多了,这样,四书只考原著,不考注疏。至于五经,可在维持原有考试规则的基础上,减少其比重。” 钱谦益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,微愣了下便试问:“陛下是说头场四书只靠原著,且题目占比要比五经多?” “不错。” 钱谦益立马拱手道:“陛下圣明,如此一来,天下苦于背诵四书五经注疏的士子必感念陛下之恩德!” 这话让李长文、王铎都不禁看过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