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七九章 越来越浑浊的历史大潮-《水浒求生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么个不相干的人物和在场三位重臣同列,着实显得有些怪异。虽说此人在大宋朝堂算不上甚么大人物,但他绝不简单。说来他曾经还有一个身份,便是辽国的光禄卿,说明他曾经的起点不低,毕竟混到了三品的俸禄。不过身为汉人的他好像对辽国并没有归属感。趁着童贯出使辽国的时候,秘献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行性计划,遂深得童贯信赖,秘密将他带会大宋,并将名字“马植”改为李良嗣,后来赵佶“嘉纳之”,赐姓赵氏,便有了现在的赵良嗣。

    由此人抵宋后尽心尽力给辽国挖坑来看,他绝对不属于契丹人的间谍,所以赵佶今日在涉及宋辽关系重新定调之时。特意也把他也叫来了。

    刚才赵佶一发火,在场的几个老狐狸居然没有煽风点火。太尉段常是顶替高俅上位的禁军殿帅,其天然立场便与枢密院有些分庭抗礼的趋势,不然他这个位置坐两天就会不稳。赵佶绝对不会容忍自己手下带兵的和管印的搞到一起。就连八面玲珑的高俅在世之时,对于媪相大人,同样会时不时表现出自己独立一极的矜持来。

    同知枢密院事的王襄是童贯的副手,虽在军机重地当差,却是个彻彻底底的文臣,他调来此处之前的职务是吏部尚书。一看就是手腕不凡的老宦海,赵佶把他调到枢密院,一来挤入宰辅行列,二来未尝没有仿制童贯独大的想法。由此可见,此人也不大可能是童贯的党羽。

    蔡京就不说了,和童贯这些年是又拉又打好不热闹,这一公(公相)一母(媪相)两相之间的恩怨情仇已经不能简单的归结到“奸臣都是一伙的”简单概念中来。往小里说,毕竟都是各自党羽心目中的神像,为了争夺有限的朝廷资源而培植势力,不可能不碰撞。往大里说,你管民,我管军,同得官家信赖,都是强势惯了的人,就算小事相忍,但执政理念也不可能没有分歧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三人都不可能是童贯的死党。

    但就在官家大发雷霆时,他们却都没有上来痛打落水狗,而是眼观鼻鼻观心入定一般,只见赵佶发泄一番后,语气有些缓和:“三千辽国骑兵是不在话下,朕也相信他童贯不会欺骗朕!可三千之后会不会又三千,辽国会不会再继续派兵前来?我们在河东的仗,会不会最后演变成和辽国的国战?诸位爱卿,都说说你们的看法罢!”

    “辽国出兵河东,此举深藏祸心。老臣以为,契丹人无非是想在逆贼田虎身上,重现当年夏贼自立的旧事,以图牵制、消耗我国,兹事体大,还望陛下慎重对待!”王襄最先奏道,“契丹人既怀如此险恶用心,又不顾两国百年邦交,切不能让其侦知京东地界还有一巨寇强过田虎,不然京师无宁日矣!”

    王襄的话,让赵佶不知联想到了甚么,刚刚有所缓和的脸色又扭曲起来,好在并没有继续砸砚撒气,只是十分厌恶的望向御案上的地图,双眼直视那个被御笔朱红打了多少遍叉叉的京东大泊。

    “陛下,与辽国开战之事,还请慎重!朝廷近几年用兵过于频繁,军资虽然尚且充沛,然士卒累积损失甚巨,已渐不敷使用。”段常硬着头皮奏道,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,从前有高俅在前面顶着,还不怎么觉得,现在轮到他当家了,才知道这个底子已经是千疮百孔。

    “朝廷连连对夏国用兵,种师道和刘法各领军十万,从东西两线威压夏贼已有年余,目前处于拉锯态势。前番朝廷征讨田虎,从前线抽调数万西军东进,两位将军已经开始叫苦,再要调兵,只怕影响西线战事。若河东战事扩大,陛下势必要对夏国战事做出调整,不然我大宋将会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窘迫境地!”

    “西军虽为夏贼拖住,难道河北、京东、京西调不出兵马来?京畿还有数十万兵马,难道都不能为国分忧!?”赵佶这个甩手掌柜绝对是王伦的偶像,连自己还剩多少家底都不清不楚。

    段常身为新晋殿帅太尉,觉得很有必要跟官家交一次底,不然将来无兵可用导致酿成大祸,这板子还不是要落到他的身上?替死鬼高俅背锅,这无疑是最蠢最冤的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