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题目就叫《论刑狱与昭理》! 昭是沉冤昭雪的昭,理是天理循环的理,就这两个字,便够叶衡大写特写一番的。 ‘人命关天,自古以来之真理也……’ 叶衡奋笔疾书,而且他并没有选择写当时风行的骈文,唐末时期的古文运动,在经过五代十国的动荡以后,在文风之争上面,骈文又渐渐地占据了上风,这个情况要等到后来北宋一群大文豪起来之后才会慢慢改变。 不过现在欧阳修也才二十二三的年纪呢,虽然说北宋的古文运动早已经有柳开和田锡这两个人作先驱了,但是他们的名声和成就对当时士子的影响还不够大,其实主要是他们得到的支持也不够。 像后来欧阳修这些大文豪出来,得到了皇帝的支持,成为礼部主考官,也就是全天下学子的老师,这样一来欧阳修的影响力就出来了,士子们为了能考上科举,便也纷纷提倡古文,到那个时候,才是古文开始兴盛的时期。 现在叶衡写这样的古文,还是有些风险的,不过叶衡并不在乎这个,而是尽力将刑罚、典狱和昭冤以及天理之间的联系给阐述了出来,并且全文都运用了一个观点,那就是‘人命关天,真相关乎人命’的观点,极力论证执掌刑罚的人应该做什么,为什么要这样做! 写完这道题目之后,时间也到了傍晚。 叶衡将耳朵靠在两边的墙壁上面听了听,好像旁边都还有动静的样子,于是又将头伸了出去,发现外面的走廊里面,似乎并没有学子出来。 只有监考的考官在来回渡步,见到叶衡伸出头,那考官问道:“你为何左顾右盼?” 问罢,那考官脸上的神情就阴沉了下来,叶衡知道他是误会了,以为自己是在偷看别人,便只好赶紧站起来,对那考官行礼说道:“回禀先生,学生的题目已经做完了……” “做完了?” 那考官显然是有些意外,不过随后他便在自己的桌子里面取出一个锦套,然后往叶衡这边走了过来。 “好字!” 见到叶衡考卷上面的字,这考官点点头,又看到叶衡几张考卷上面确实都写满了字迹,便问道:“这乡试关乎前程,在场所有的学子几乎都是沉思许久,直到万无一失才下笔的,你小小年纪,为何却这么快?” 好吧,速度太快了也不行? 第(2/3)页